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

當心大陸經濟崩盤

http://4rdp.blogspot.com/2023/08/blog-post.html?m=0

台灣總體經濟學家 吳嘉隆 先生解說

2023 是一個社會變化急遽的年度,雖然 COVID-19 剛結束,但是國際上有美中對抗、烏俄戰爭等事件,另外,台灣與大陸之間的貿易依存度很高,近期看一些學者對現今經濟局勢分析,個人覺得吳嘉隆先生的解說很好,因此推薦給網友們,研發養成所是一個綜合性的部落格,因為個人所關注的事情很廣,不會只侷限於電子、程式、數學、工程部分,在我三十年前研究所畢業後擔任家電廠設計工程師期間,自修天下文化出版 高希均教授和林祖嘉博士所著的「經濟學的世界:(上)(下)篇」,因此世界的總體經濟也是我關注的項目,不廢話轉回正題,以下是我節錄訪談重點。


中國 6 月 CPI 的同比為 零,PPI 同比降幅擴大到 5.4%,創七年半最低,經濟進入了通縮。

吳先生解說通縮有「螺旋性下跌」特性,簡單的說就是惡性循環,有三個型態:
一、家庭和企業之間出現「失業型通縮」,其來源為家庭因失業或所得下降,開始預防性增加儲蓄並節儉開支,這會造成企業端營收獲利下降而裁員、減薪甚至破產,進而影響家庭陷入惡性循環狀況,結果產生「節儉的矛盾」現象,家庭儲蓄不增反減。

二、資產部門在經濟衰退蕭條時出現「債務型通縮」,它是因為資產價格下跌造成的,資產通常是借錢時的抵押品,債權人會要求借款人補繳抵押品或是現金,Margin Call 初期借款人會上交以補足信用,可是後來不行了無法再補繳,那麼抵押的資產就會被殺斷頭強制性賣出,發展至此,會引來第二波資產價格下跌,行情會更差,而進入惡性循環,這種為了還債賣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下跌之後,還債的能力變得更弱。

三、「預期心理型通縮」以銀行擠兌為例,因為擔心在銀行的存款領不出來,趕快去領,結果很多人抱持相同想法都去領錢,銀行就會現金不足應付提款,結果就真的變成銀行擠兌危機。還有擔心失業而增加儲蓄削減消費,或是企業擔心營業不好而削減員工的雇用,都會影響家庭端的購買力,到頭來影響宏觀經濟,這些都是預期心理造成的,越是往壞的方面想,所產生的行為更造成相關事實出現。

以上三種通縮現象,已經同時出現在中國,通縮很難救,像日本的通縮時期情形一樣,非常難以應付,現今已開發中國家的央行都沒有把握對付通縮,剛開始會降低利息,到最後是量化寬鬆,其效果也不明顯,最後就是沒有招數。

有人會問現在全世界不是受通膨所苦,為何只有中國是經濟通縮?他的解釋說這是全球性平衡的自然現象,當某些國家通膨時,某些國家就會通縮,如同一些國家貿易順差的時候,那麼某些國家就會同時貿易逆差,你只要觀察中國央行是不是在貨幣放水量化寬鬆,而歐美在升息貨幣緊縮,進行量化寬鬆退場,出現這種貨幣政策分歧,更可以確立經濟狀況確實出現,

出口、消費、投資等方面經濟增長動能全面熄火,此時政府投入多少錢進去都沒有用,陷入流動性危機,原本希望寬鬆出去的資金,投資人拿這些錢去買債券,讓債券價格不要下跌,可是投資人預期債券的價格還會跌,因此現在不敢買債券,房地產的貸款寬鬆的時候,政府希望有人貸款增加房地產的購買需求,結果大家擔心價格還會再跌,因此大量資金進入市場,但是消費者不敢拿這些資金購買資產,像是錢投入無底洞都不見了,看不出效果,就是現在的中國央行,增加貨幣寬鬆力道,無論降準、降息都無濟於事,這現象是因為大家擔心貨幣的購買力會貶值,一拿到錢就趕快跑,因此大家改買美元、黃金或是保值的資產,錢在手上越久越不值錢,央行放出去的錢,反而離開市場,換成外匯的話等於資金外流,中國因為出現這種信心危機,所以很多人不敢去貸款,不敢消費。

另外有「資產負債表衰退」現象,資產泡沫時,很多人採取收縮的態度,例如先前買了 1000 萬元的房子,但是現在資產價格下跌到 700 萬元,即使還清所有貸款,都還是賠錢,就有人放棄並斷供不繼續繳房貸,成了債務型通縮,變成不敢借錢反而提前還債,債務不會減少,而資產價格持續減少,當所有人忙著還債時,企業以前是追求最大利潤,現在改成追求負債最小,而政府經濟政策只是幫你爭取時間,讓你慢慢償還,就會像日本失落 20 年、30 年之久,原來的負債,還是得還,只是拉長時間分批償債,大家都在償債時,此時只剩政府能夠出來借錢,可是也不能一直搞基礎建設,因為很多已經飽和過剩,當投資過剩時,是產生不出經濟效益,地方政府舉債,搞出爛尾工程,當時雖然表面好看,但是隨後會成為財政包袱。

勞動生產力是經濟增長的主旋律,有兩種型態,一是粗放型,就是增加生產要素投入,擴大規模,雇用原來失業的人可以增加勞動力,但是仍使用一樣的技術,就是屬於這一類,另一個是創造型,一樣需要生產要素投入,但是透過創意創新來提高效益拉高生產力,不過現階段中國內陸還有廣大人力還未充分運用,可以先粗放,未來是需要創造型勞動生產力來解決。

目前外資撤離是因為缺乏吸引外來投資的能力,而非中國國內勞動力不足的問題,從螞蟻金服 IPO 不讓上市開始,打壓互聯網企業。中共這一連串政策,更深層的原因,來自區域不平衡發展,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,沿江沿海是全球化受惠者,他們參與國際貿易,經濟資源得到充分發揮,但是西南的貴州、雲南,北方內蒙古,東北黑龍江、吉林,這些內陸在做傳統產業得不到對外貿易的好處,之前的上海幫或江派走改革開放路線,而習近平是內陸派,就想要共同富裕,要那些有錢的、受到好處的吐出來,而這些共同富裕的政策,傷害了許多網路企業,雖然他想縮短貧富差距,但是社會階級惡化,中產階級沒落了,社會主義色彩的政策,造成失業危機,民眾繳不出房貸,首當其衝的就是房地產危機,再來是土地財政收入跟不上來,造成地方債務危機,地方債變成不良資產,影響到金融,成了銀行危機,另外中美貿易對抗,造成出口和製造業的危機,也是影響就業的主因。

看貿易要觀察進口,因為它是將來出口的一個來源,如果不進口原料、機器設備,以後就無法出貨,現在中國進口衰退幅度比出口大,雖然現在仍在進行以前的訂單,不過出口衰退只是延遲一段時間。

中國要擺脫現在困境,需要擺脫投資硬體建設這種概念,而要運用高等教育人才和勞動力,也就是人口紅利,中國人口多,市場大,以前開放市場有美國的支持,美國把貿易與人權問題脫鉤,給中國最惠國待遇,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,可是現在中國與美國對幹,爭奪領導權和霸權時,美國就不會再支持中國經濟,不再提供市場、資金、設備、技術、訂單,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經濟開始崩潰。

中國政治改革沒有先到位,以權力決定經濟利益重分配,結果就被權貴階級、統治階級拿去大部分,因為缺乏安全感,對內社會監控,對外軍事擴張,想鞏固它的極權專制體制,這些種種措施,用政治的手段處理經濟的問題,使得先前經濟改革回到原點。

根源解決,中國需要政治改革,否則經濟搞起來後,還是會再來一次利益分配又打回原形,一再歷史重演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