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引自維基百科 |
據說
1524 年,西班牙人就有構想開鑿這條運河,以縮短美洲兩大洋之間航運時間,最後於 1913 年在美國的協助下完成。
當年搭陽明海運宙明輪去美國,就經過巴拿馬運河,離開洛杉磯港後,就往南直奔巴拿馬,先在太平洋外海下錨排隊等候過運河,所有的港口都一樣,商船想進港離港,都必須要有當地領港員登船帶路,進出船閘兩岸的碼頭工人就上船綁纜繩讓岸邊的火車拖行大船前進,有些工人就順便跟船員進行交易,碼頭工人以西班牙語說著「Amigo, Mango」,他們很喜歡台灣的泡麵,只要談妥通常是以物易物交換。
由於船閘大小限制,因此最大可以通行巴拿馬運河的船稱為巴拿馬極限船,現在船閘已不敷現代先進大型商船使用,因此已經擴建新船閘,預計今年將竣工啟用。
查了一下資料
回覆刪除如果沒有這一條工程
要多繞14800公里,以時速50公里來算,要走12天
這一條運河總長82公里,通過估計需要半天,過路費約40萬台幣
比較一下節省油錢和時間,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方案
如果沒記錯,因為河淺船速不高,可能約 10 節左右,進出船閘費時,再加上排隊時間,六小時跑不掉。
回覆刪除確實過運河比繞麥哲倫海峽經濟多了,這應該說中南美洲的缺少工商業發展,因此船運沒有靠港裝卸貨需求。
近年中國大陸也想在泰國挖運河,略過馬六甲海峽,以聯通南海與印度洋,如果真的打通後,勢必對印尼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的經濟造成影響。
一位匿名的讀者留言遺失,補充如下:
回覆刪除關於巴拿馬運河與兩大洋有高度落差這件事,一直以來都很容易造成讀者誤解。
早期,我甚至有看過報導說:因為運河所連接的大西洋與太平洋,兩邊的海平面
高度不一,所以才需要讓船隻爬樓梯。
(很噴飯吧? 全世界的海洋都是相通的,怎可能洋面高度不一?!)
真相是,巴拿馬地峽是群山環繞的地形,若是要強行將山剷平,所要挖掘的土方
將會是天文數字,經費與時間都不允許這樣做,所以當初的設計師才想出挖掘水道,
連接天然湖泊,分段式讓船隻爬樓梯通過地峽的絕妙好主意!
確實剷山浚河不符經濟效益,而做好水閘會比較容易,陸地比海洋來的高,所以河流都是向海洋匯流,貼文只寫道「運河與兩大洋之間有高度落差」,遺漏前述原因,確實說明不足,謝謝補充內容。
刪除不過海潮水位確實隨時在變化,它受月球影響很大,兩洋之間仍有些許潮高差別,太平洋約比大西洋高二十多公分,不過運河與大洋之間水位差達二十多米,要浚深河道真是不可能的任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