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SO-GUM (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inazation - 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) 這不是國際標準組織所出產的口香糖,我第一次聽到這名詞約在 2005 年,其實這很早就有了,它是一份指導通則,說明如何處理測量不確定性,閱讀此文件需要有統計知識背景,否則光是統計公式或名詞就讓你看不下去。
全台應該沒幾個 ISO-GUM 專家,這文件的是量測儀器制定規格的準則,例如一個儀器宣稱精確度達 xxx +/- zz (毫米),那它憑什麼可以標示這樣的精確度,這當然要先追朔到國家一級實驗室,一切基本標準從那裡來,無論是長度、重量、時間、電壓等等各種物理量,二級實驗室的儀器都要定期送一級實驗室校驗,確保設備量測無誤。
當設計出來的新儀器,要標定它的精確度,是一門學問,基本上有兩種方式可以制定之,
一、理論法,依據理論原理計算,比如根據零組件規格設計,假設某個電路使用誤差 20 ppm 的振盪器,那麼這個電路的時間精度就不可能好過這個零件的精密程度。
二、實驗法,先用某樣標準儀器測量一測驗治具,然後再用這測驗治具來檢測新設計的儀器,那麼新儀器的精度應是原標準儀器三倍誤差 (3σ),所以使用低階設備或透過越多層設備校驗,所得到的儀器誤差就越大。
近期整理資料,發現我曾把 1995 年版整份 ISO-GUM 英文原文全部細讀過好幾遍,對裡面的算例與統計公式都有了解,看來我也是少數的專家之一!^_^
延伸閱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